ep10 乡土中国

大家好,这里是「读舍FM」。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相传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 认识自己的过程痛苦艰难但又十分重要。1948年前后,中国的家国命运面临一场新的选择,当时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这场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大抉择中。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初版于1947年在《世纪评论》上连载,共由14篇文章组成。这本书无意之中点破了一个未来新型国家构建的基础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1936年底赴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学习社会人类学,师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江村经济》,又译《中国农民的生活》。1938年夏回到中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主持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办的社会学研究室。由于日本飞机不断空袭轰炸昆明市区,费孝通带领一大批学者在云南呈贡的魁阁,领导着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怀有极大兴趣的研究小组。费孝通可不是只知道纸上谈兵的学究,他深入乡野,跑遍了几乎整个中国,他的妻子更是在这途中不幸溺水身亡,自己也身负重伤。他自己通过实地调查去为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程,课余所留存下来的文字得到发表,成为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原型。如果费先生的《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 中国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就目前统计来看,中国依然拥有9亿农民。中国基层社会具有乡土性。这种乡土性并非单单是指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土地这一方面而言的,而是指人和土地之间的一种最为紧密的连接。 农业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如我们所熟知的很多村落都是一个姓氏或者一个家族组成。中国社会向来安土重迁,乡民生来就被土地所困住的,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人的生老病死似乎都跟某一块土地的存在极为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彼此之间不能够有哪怕是些许的分离,人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又终老于斯,这就是乡土中国的一种生命循环,而由此种循环所构建起来的便是可以持续运转的循环社会。 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信用,而非契约。关于信用,有这么一则近乎德国油纸包一样的故事。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 除却这些神话,在对中国乡村特征的认识上,有不少乡村工作的人将“愚、弱(病)、贫、私”作为其征候,尽管对“弱”与“贫”有客观的标准可说,关于“愚”,费先生却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愚”是指农民不识字,可是从传情达意、传递世代间经验的工具性角度,以及农民所处的空间阻隔与时间阻隔的状态来看,特殊语言与文字的功能并无二致,相反在近距离沟通中更加有效。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反观现在我们大量工作通过互联网完成,大家聊天熟练掌握各种互联网用语和表情包,可是偶尔提笔写几个字却不知道怎么写了。 而在“私”字上,也就是自私,这几乎是中国人的“通病”。说起自私,我们自然想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句俗语”。在乡下打扫卫生,就是把家里垃圾扫到街上就完事了。即使是在城里,费先生指出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为什么中国人会自私,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没有公私的概念。 费孝通先生把中西方的社会分别做了一个对比。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每捆柴就是一个团队,每个人就像柴一样分得很清楚,要么在这一个团体要么在那一团体里。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 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圈圈水波的中心,而这一圈圈的水波则是我们的由近及远的亲属关系。这种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所以我们中国有句话叫:一表三千里。离得再远,论起交情来,可能都是哪个朋友的朋友或者哪个远房亲戚。或者两人碰到一起套近乎,一看都是同姓,就会说:咱两五百年前是一家。 可是这种关系不是固定的。势力一变,就会树倒猢狲散。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我们就会感叹:世态炎凉啊!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相声评书里常说的: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抡木棒打不散无义的宾朋。说得也是这种情况。 在西方神学观念中,只有上帝才是超脱于凡人的。在这种意志下,每个个人人格上都是平等才能确立,由此才能确定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格局。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在这基础上才发生美国《独立宣言》中开宗明义的话:“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当然春秋战国时代墨子就提倡“兼爱”。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那一套。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伦理纲常,就是人伦道理、三纲五常。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古书《释名》对伦字的解释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通俗说伦就是水波纹的意思。这个说法就跟费孝通先生水波一样的差序格局这个说法很像了。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一直期望一种上古时期的理想社会:这是一种老子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费孝通先生指出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在上个实际三十年代就逐渐形成了——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 所以对于负责地方秩序的官员来说,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道德教化,而不是靠刑罚。自古以来,信奉儒家思想的官员就不断要求皇帝需要“德范天下”,也就是需要用自己的道德行为感化人心。长期的文化教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先是克己,然后再推己及人。这种教化是从小就开始的,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 那我们这种社会是不是就是不民主的?费孝通先生认为,我们的乡土社会既不能说是民主也不能说是不民主,哪种说法都不恰当。如果硬要说的话,可以称之为长老统治。这个词在八九十年代经常会被提到。现在更常用的,应该是“家长式统治”。在这种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歪曲的。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 在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后,乡土社会的传统习惯受到了冲击。现代中国要讲法治,这在传统社会中很难有基础。比如书中提到一个案例:一户人家,父亲带着两个儿子。父亲喜欢抽大烟,后来好不容易戒了。大儿子不错没染上这毛病,小儿子却不学好,也有抽大烟的毛病。小儿子想抽大烟,又怕哥哥说,就鼓动着父亲一起来抽。结果被哥哥发现了,就责打于他。小儿子就污蔑是父亲带着他抽的。大儿子就顺带着也说了父亲一顿。结果这么一闹,就闹到村子里找人评理。村子里评理自然是德高望重的老人。这评理的,把小儿子一顿说,说他不学好;把大儿子也一顿说,说他不孝顺;老父亲也没拉下,说他没好好管教好自己的儿子。最后就说他们一家子都不好,闹成这样,给整个村子丢脸。现在稍微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对这一幕可能都很熟悉。在这种熟人社会中把彼此间沾亲带故的双方闹上法庭来解决问题,这在传统社会中是很难想象的。 如今我们说中国正在不断的城镇化,大量年轻人走入了城市。这些北漂或者南漂的年轻人就跟老一辈的人产生了撕裂。这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是陌生人的社会,彼此之间靠契约建立关系。相处最多的不是亲戚而是朋友。这个朋友圈子可能随着你工作更换而更换。这跟过去以乡土熟人为基础的礼俗社会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当然,乡土并不是中国的全部,但是对于核心价值的讨论却无法避开对于乡土问题本身的追溯,这恰是《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又一价值所在,也是我们今天还要不断去重读它的真实理由的所在。

November 19, 2020 · 读舍 FM

ep9 读舍志怪(二):北斗

大家好,这里是「读舍FM」。本期节目是读舍志怪系列节目。 今天我们的故事主题是北斗。当然不是说北斗导航系统,而是关于北斗七星的信仰。中国很早就有北斗崇拜的传统。今年5月,郑州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的相关成果,确认其是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在遗址挖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用九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是的,根据上古时代人的观测,北斗七星其实还有二颗附域的小星,加起来一共是九颗星,只不过七颗明亮的星能够很容易地看到。先秦时代典籍中就有记载:北斗九星,七见二隐。 第一个故事我们先从三国时期的管辂说起。很多人应该是从三国演义听说过。管辂在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登场。书中通过很长的篇幅讲述了管辂种种占卜成功的异事。管辂以卜筮成名,受后世命相家仰慕,奉为管先师,又称观相真君。 他在八九岁的时候,就很喜欢抬头望天看星星,遇到不认识的星星就问人。因为他晚上看星星不肯睡觉,他父母怕耽误他的睡眠,于是就禁止他看星星。但是管辂还是不肯睡,他说:“我虽年小,然眼中喜视天文,家鸡野鸟都知道天时,更何况人呢?”他常常在地上画日月星辰,说出的话非常人所能言。就连学问很深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大异之才”。按我的说法,孩子不肯睡觉,多半打一顿就好了。好吧,这是个玩笑。 管辂从小喜欢观星,后来真有一个关于北斗的故事。 管辂教颜超延命 管辂来到平原县,见到一个叫颜超的年轻人。管辂看见他面色异常,就说他不到成年就会死去。颜超的父亲听闻管辂的大名,就求管辂延长颜超的寿命。管辂对颜超说:“您回家,去准备好一壶清澈的酒,一斤鹿肉干。卯日那天,在收割完麦子的田地南边的大桑树下,有两个人在下围棋,您只管给他们斟酒,并把肉干端上去,他们喝完了杯里的酒,您就再给他们斟上,直到把酒喝完为止。如果他们问你,你只管向他们磕头作揖,不要说话。这样,一定会有人来搭救你的。” 颜超按照管辂的话去了,果然看见两个人在下围棋。颜超拿了肉干斟了酒放在他们面前。那两个人一心扑在下棋上,只管喝酒吃肉,也不回头看看这酒、肉是什么地方来的。酒斟了好几次,坐在北边的人忽然看见颜超在边上,就责问道:“你为什么待在这儿?”颜超只管向他磕头作揖。坐在南边的人说道:“刚才还吃他的酒肉,难道就一点情面不讲么?”坐在北边的人说:“他的寿命在文书上已经写定了。”坐在南边的人说:“把你的文书借给我看一下。”他看见文书上所记载的颜超寿命只有十九岁,就拿起笔来把“九”字勾到“十”字之上,对颜超说:“我救你一下,让你活到九十岁。”颜超拜谢后就回去了。 管辂对颜超说:“这真是帮了您的大忙了,我也很高兴您能延长寿命。坐在北边的人是北斗星,坐在南边的人是南斗星。南斗星管生,北斗星管死。人只要成了胎,都在南斗星那边定好生日,再在北斗星那边定好死日;有什么请求,都得向北斗星诉说。” 所以后来就一直有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说法。大家也熟知,诸葛亮也曾使用七星灯续命之术,不过最后失败了。 到了唐朝,关于北斗崇拜的信仰有增无减。在佛教中,多闻天王毗沙门天是四大天王的首领,也是北方的守护神。北方主杀,唐朝军队之中,皆以多闻天王形象绘制旗帜,号曰“天王旗”,以保佑武运昌隆。唐玄宗曾经因多闻天王的庇佑,才得以平定多次乱事,故特令供奉之。多闻天王有很多儿子,最有名就是哪吒。没错,多闻天王应该就是传说故事中托塔李天王的原型。因为李靖为唐朝军队中的军神,所以后世把多闻天王和李靖的形象合并起来,变成了托塔李天王,凌驾于传统的四大天王之上。而原来的多闻天王手上的法器,则换成了「伞」。四大天王遂为后人赋予“风调雨顺”的吉祥意义。伞就代表雨。后来毗沙门天信仰从唐朝传入日本,越后的大名,也是被称为军神的上杉兼信,也自诩为毗沙门天的化身。毗沙门天也被日本民间信仰吸收,成为「七福神」之一的武神。 聊得有些远了,重新聊回北斗。北斗信仰本属道教信仰,到了唐朝,佛教密教流行,也将北斗信仰吸收进来。密教中的《北斗七星延命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部经中,北斗七星都是跟古佛一一对应。唐代高僧一行曾撰有《北斗七星护摩法》,此法就是祈求北斗七星以延命增福。 一行禅师,是唐朝天文学家、风水学家。俗名张遂,法号敬贤,号大慧禅师,也称为沙门一行、一行阿阇梨,唐人还呼为一公。真言宗将其列为传持八祖之一。一行精通梵文,熟悉印度的宗教文献,同时了解印度在数学与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一行的研究充分利用了当时印度的三角学知识。 一行年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其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仰慕其学问,想与他结交。为避开武三思的纠缠,剃度为僧,取名一行。 一行游学天下,一天来到了天台山国清寺。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该寺出过很多有名的高僧,比如一行、我们熟知的济公和尚,还有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寒山、拾得一度声名不显,到了二十世纪却风靡欧美,成为了美国「垮掉一代」的精神偶像。浙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回到一行站在国清寺院门前,门前溪流淙淙,古松数十株。微闻院内僧人于庭院布列算筹之声,忽听一人朗声说道:“今日当有弟子来此取吾算法,此人到时,门前流水将改而向西,贵客已抵山门,你们还不出迎?”一行低头一看,溪水果然西流,乃推门而入,稽首请法,在此间尽得其术。当他学成离开之日,小溪又复东流。此事不胫而走,一行之名,更震动遐迩。 开元五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将他接回长安,参与善无畏大师的译经,协助翻译《大日经》。 开元九年,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李淳风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传闻中他跟袁天罡被认为是《推背图》的作者。唐玄宗就招一行修订新历——《大衍历》。同年,他和梁令瓒一起,设计制造了黄道游仪、浑仪、复矩等天文测量仪器。 开元十一年(723年),一行主持大规模的全国性天文测量,测量了北到铁勒(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喀拉和林遗址附近),南到交州(今越南中部地区)共13个地点的日影和北极星高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大地测量,结果推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传统说法。根据其测量结果可以计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开创了科学史上用观测方法确定子午线长度的先河。这里应该充分运用了印度的三角学知识,所以一行真的是那个时候的「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 小时候看《数理化通俗演义》就有说一行「一把尺子量北斗」。这里我们就来说一个一行匿北斗的故事。这个故事源自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 一行匿北斗 高僧一行博学,无所不知,尤其擅于术数,深研奥秘,遍知古往之学,当时学者无人能测。 一行小时候家里贫穷,邻家王姥姥前前后后周济数十万。开元年间,一行得唐玄宗的器重礼遇,所说的话没有不被采纳的,由是饮水思源,常常想着怎么报答报答姥姥。不久,姥姥儿子杀人被捕,趁着尚未结案,姥姥找到一行求救。一行为难道:“姥姥若要财帛,一行当十倍相赠。今明君执法,实在难以请求徇私。”姥姥叉着腰指着怒骂:“认识你这和尚有什么用!”甩手而去,一行追在后面不住道歉赔罪,姥姥始终不理,径自去了。 一行想出一计,令浑天寺数百工役腾出一室,挪进大瓮。又秘密挑选两个老资格工人,交给二人布袋,嘱咐道:“某民坊某个角落有处废园,你二人中午时分潜入藏起身来,黄昏前,必有七只动物入园,到时全部捉住,不可放走一只,倘有疏漏,杖刑严惩!”二人奉命前往,酉时过后,果然有一群小猪奔进园子,为二人擒获。一行大喜,令投入瓮中,覆以木盖,六一泥封口,外题朱字梵文,弟子们均猜不透一行要干什么。 次日一早,宫中传令侍臣敲门说皇上急召。一行相随入宫,进了偏殿,玄宗劈头就问:“太史昨夜来奏,说天象有异,群星各在其位,唯独不见了北斗七星,好端端的消失了!上师学究天人,可知这是何兆,可有禳解之法?”一行说:“后魏时,天宫不见了火星。但北斗七星全部消失,臣闻所未闻!臣以为,这是大警之象!古往今来,但凡黎民流离、江山不稳,必定冬极寒,冻杀百草;夏极旱,颗粒不收,非天子盛德大治不能救。佛法言‘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以臣曲见,禳解之法,莫如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当晚,太史回报,说北斗出现了一颗星,七天后,七星全部复原。 段成式认为此事很离奇,但相传者很多,就把它记录下来了。 这个故事确实很离奇,也很有意思,在很多书中都有收录过。我觉得这个故事融合了唐朝人的北斗信仰,密教中的北斗续命,再加上一行精于天文计算和他本身的名气种种元素,融合而成。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原文 《搜神记·管辂教颜超延命》 管辂至平原,见颜超貌主夭亡①。颜父乃求辂延命。辂曰:“子归,觅清酒鹿脯一斤,卯日,刈②麦地南大桑树下,有二人围位,次但酌酒置脯,饮尽更斟,以尽为度。若问汝,汝但拜之,勿言。必会有人救汝。” 颜依言而往,果见二人围碁,频置脯,斟酒于前。其人贪戏,但饮酒食脯。不顾数巡,北边坐者忽见颜在,叱曰:“何故在此?”颜惟拜之。南面坐者语曰:“适来饮他酒脯,宁无情乎?”北坐者曰:“文书已定。”南坐者曰:“借文书看之。”见超寿止可十九岁,乃取笔挑上语曰:“救汝至九十年活。”颜拜而回。 管语颜曰:“大助子,且喜得增寿。北边坐人是北斗,南边坐人是南斗。南斗注生,北斗主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 《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 僧一行博览无不知,尤善于数,钩深藏往,当时学者莫能测。 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言无不可,常思报之。寻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姥访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明君执法,难以请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 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大瓮于中。又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坊某角有废园,汝向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奴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奴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置瓮中,覆以木盖,封于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寸,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妇匹夫不得其所,则陨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系乎?释门瞋以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 成式以此事颇怪,然大传众口,不得不著之。

October 31, 2020 · 读舍 FM

ep8 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二):《基地》

大家好,这里是「读舍FM」。之前的节目我们聊了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和《基地系列》的大致介绍,今天我们就接着聊《基地系列》。 在网上看到一些网友对于《基地系列》的评价并不高:平淡,远没有现代很多科幻作品来得刺激。这就是科幻或者推理这些类型小说的一个局限性,就如同我们现在看过去的推理小说一样,看不到一半就能猜到凶手是谁,作案手法如何。毕竟一个设定被玩了几十年,谁会觉得无趣。 我们在看当代的一些科幻作品的时候,会看什么?比如说《钢铁侠》中钢铁套装,我们欣赏其机械美感;我们也相信《星际迷航》中的曲速引擎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得到发明实现;《三体》中的二向箔即使是来自高纬度的文明种族,我们也认同其科学上的合理性。 我们再来看看儒勒凡尔纳的经典科幻作品《环游世界八十天》,该书于1873年出版。整篇故事现在读者看来大概会觉得应该是一部冒险小说,看不出什么科幻的元素。但换个角度来看,对于十九世纪的多数人来说,一辈子都可能没离开过自己生活过的那座城市,更别提环游世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发展对人类活动范围的影响,而活动范围的增长,又增加了原来分散在全球各地不同种族文明之间的交汇流通。所以这里又可以提出科幻小说另一个要素: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关注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结构潜在的影响。很多科幻作家在过去一百年内设想的科学技术,在如今或已经实现,或有一些太过激进或者说荒诞,可能也永远实现不了。所以真正能超脱时代局限或者自身局限的科幻小说,往往关注的是对人类自身的反思。 约翰·坎贝尔延续了儒勒凡尔纳对科幻作品的认知范式,确定了《惊奇故事》杂志的选稿思路:“写真正的科学”、“用现实手法描写超现实的题材”、“用过去式描写将来的事物”、“对科技和进步保持乐观态度”等。这些思想确定了我们后来所谓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基调,也是我们现在阅读科幻作品时所持有的印象。所以说科幻小说是在书写未来历史。 我们来看看可以说是在书写未来历史的基地系列。基地系列故事选择了一个横跨上万年尺度来观察文明力量的兴衰起落。有不少科幻小说以未来社会作为主题的,比如《1984》,对,很多人对《1984》抱有政治寓言的刻板印象,其实这应该是一本描写未来社会的反乌托邦科幻小说。相对于《1984》着手描写未来社会的状态,《基地》系列故事则更关注社会如何变化,就如同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帝国兴衰一样。 基地系列故事一开始的「基地三部曲」由9篇中短篇小说组成。1965年,“基地三部曲”获得“史上最佳系列小说”(Best All-Time Series)的特别雨果奖。这是个一次性的奖项,因此直到如今,它仍是唯一获此殊荣的系列。该系列的故事奠定了一个银河帝国的庞大世界观,影响了后世很多作品,比如《星球大战》。 阿西莫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他所构想的庞大世界观,通过一个个短篇故事逐渐展现了出来。在 1946 年的一本选集中,坎贝尔简单介绍了这种手法: 在早期科幻小说中(比如 H·G· 威尔斯的作品,以及 1938 年之前创作的绝大多数科幻),作者习惯于花大量时间铺垫,试图带读者追溯故事开始前的背景。优秀的当代科幻作者则摸索出了一些真正有效的手法,在不影响故事连贯性的前提下,将大量的背景信息和相关材料融合其中。这至关重要,故事开始时,一个完整的新世界必须同时被构筑起来。 银河帝国已经持续上万年之久,不过川陀大学的教授哈里·谢顿却基于他发明的心理史学研究指出帝国的命运将走到尽头。它将在下面半个世纪里分崩离析,人类文明衰退将陷入数万年的黑暗时期。为了避免这样的命运,哈里·谢顿开始了他的「谢顿计划」,他召集了近十万学者在银河边缘的端点星建立基地,以保存科学和艺术的火种。他基于心理史学预言「谢顿计划」将使基地成为第二帝国,使人类黑暗时期缩短至千年。在基地的早期,果然如同谢顿预言一般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危机,同时总有英雄一般的市长站出来解决了危机。他们通过宗教、经济贸易,控制了银河边缘的大部分星系。而当帝国将军挟帝国最后的余威来攻打基地,而最后帝国内部的政治分裂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就这样,人们对谢顿计划的崇拜达到了顶峰。 故事中人物无论是在尝试迎合或是逃避哈里·谢顿作出的预言,都无法撼动这样史诗般的命运。「心理史学」则给予这样的宿命观一个合理化的解释:“谢顿计划”代表的是一股无可憾动的社会作用,由遍布银河的人类,数以兆亿的心智所带动,任何力量都莫与之争。同时阿西莫夫也在故事中探讨了个人主义和社会命运之间的关系。谢顿计划也同时需要深谋远虑的个体,基地早期市长塞佛·哈定和侯伯·马洛,领导大局,解决了数个预言中的「谢顿危机」。同时「骡」这样具有强大精神控制能力的心灵能力者,在预料之外攻陷了基地,颠覆了「谢顿计划」。「心理史学」可以基于群体趋势预测未来,却无法预测个体。所以谢顿又安排了第二基地在暗中修正「谢顿计划」。 三部曲中,基地世界观设定宏大,故事设定上最重要的技术是核技术。毕竟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核能应用大概是社会讨论最多的未来科技。在基地故事中,对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缺乏想象力:科研人员依然靠计算尺来做计算。对报纸的想象力仅限于报社可以直连印刷机来印报纸。对于经历过赛博朋克风科幻小说的我们来说,这很难提取什么兴趣。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科幻小说的时代局限吧。不过优秀的科幻小说并不是要对未来作出精确预测,而是在科幻设定下对人类自身的观察和解构。 故事发展到了基地后传,在后传中作者完全抛开了三部曲中的细节问题,开创了全新的视野。基地已经掌控了银河大部分的星系。却仍有人认为第二基地根本没有被消除。议员葛兰·崔维兹走上了明面寻找地球,暗中再次寻找第二基地的路途。然而除了第二基地,又出现了新的精力能力者组织:一整颗行星共用一个意识的神秘行星盖娅。 这里用到了一个有趣的假说:盖娅假说,是由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在1972年提出的一个假说。他认为:“地球整个表面,包括所有生命(生物圈),构成一个自我调节的整体,这就是盖亚。所以也可以说地球是一个大的有机体。”洛夫洛克设计了一个只拥有白色和黑色雏菊世界模型。在这个雏菊世界中,黑色雏菊容易吸收阳光很快从赤道繁衍到两极。由于黑色吸收了大量热量,让星球升温,也让白色雏菊从赤道开始生成起来。但是白色反射阳光,让星球温度下降。所以黑白雏菊数量就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后来太阳变化导致日照温度升高,黑色雏菊不耐高温随之减少,白色雏菊增多。但是由于反射了太多阳光,白色雏菊的数量也随之稳定下来。这样雏菊世界总体保持在一个适宜雏菊生存的均衡气温之下。而像地球这样拥有更多物种的系统会让这样的模型更加稳定。 回到基地故事中来,「人类行为从不改变」这是心理史学所体现的核心概念,也透露出作者阿西莫夫对人类的悲观态度。银河系的未来应该是第二基地,还是盖娅这样的新型文明。葛兰·崔维兹最后选择了盖娅这一全新的生命形态。而在下面的冒险中,他遇到了可以自己合成能量的新人种——索拉利人。地球已经充满了反射性,毫无生命。而在月球上,他见到了一个守护人类上万年的机器人丹莫次尔,丹莫次尔则是机器人系列的主角机器人(丹尼尔·奥利瓦的化名)。丹莫次尔选择与小索拉利人菲龙结合也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悲观。同时崔维兹了解了在仙女座还存着外星文明,银河系文明将在未来面临新的威胁。在这里基地系列终于跟机器人系列融合成了一个世界观。 至此,谢顿计划才进行了五百年。面对计划外出现的种种因素,谢顿计划如何推进,大概作者阿西莫夫都没有头绪,所以他转去写了前传。在基地前传中,对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做了整合。讲述了年轻时的哈里谢顿在丹莫次尔帮助下躲避帝国追捕并创建心理史学的故事。后来在丹莫次尔的建议下,帝国皇帝克里昂一世任命谢顿为银河帝国的首相。克里昂一世意外被杀,川陀军队接管了帝国,谢顿被迫离开他的首相职位,开始专心他的心理史学研究。Apple TV+ 拍摄的基地故事,似乎就是对应的这个时期的故事。 基地故事系列体现了阿西莫夫在宏大世界观设定下举重若轻的叙事能力,也获得了「人类想象力的极限」这一极高评价。 基地故事差不多就这样,后面我们会接着聊黄金时代的其他作品。我们下期节目再见吧!

October 29, 2020 · 读舍 FM

ep7 读舍志怪(一):狐狸

大家好,这里是「读舍FM」。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特有的一种形式,主要以记叙神异鬼怪传说故事为主,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道教的传播有直接关系。读舍志怪是我们创建的一档专题节目,会从志怪小说选择有趣的部分,讲述给大家听。今天也是适逢中国农历传统节日中元节,正好也就从今天开始这个专题节目吧。 第一个故事来自于《搜神记·卷十八》 张华,这人以博学多闻而著称,曾著有《博物志》一书,是中国最早的博物学书籍,他在晋惠帝时任司空这个职位。当时燕昭王墓前有一只花狐狸,因为年深日久而能使自己变幻莫测。于是它便变成了一个读书人,想去拜访张华。它去问墓前的华表说:“凭我的才能相貌,可以去见张司空吗?”华表说:“您善于辩解,当然没有什么不可的。只是张公的才智气度,恐怕难以控制,你去一定会遭受屈辱,可能还会回不来。不但会丢了您修炼千年的体质,也会让我深受其害。”狐狸不听华表的劝告,就拿着自己的名片去拜见张华。 张华看见他年纪轻轻,风流倜傥,肌肤洁白如玉,举动从容不迫,转眼回望风姿横生,所以十分敬重他。于是他就论起文章的优劣成败,分别评判各个作家的名声和实际,张华还从未听见过这样的评论。等到他再商讨三部史书,探求诸子百家的精微义理,畅谈《老子》《庄子》的玄妙之处,揭示《风》《雅》的非凡意旨,张华无不应对迟钝,甘拜下风。张华于是叹息说:“天底下哪会有这种年轻人!如果不是鬼魅,就一定是狐狸。”于是就打扫了床榻挽留他,并留下人防范他。这书生便说:“您应该尊重贤能的人才,宽容普通的百姓,嘉奖聪明能干的而同情没有能力的。怎么能忌恨别人有学问呢?墨子普遍地爱天下的人,他像你这样吗?”说完,便要求告辞。张华已经派人守住了门,书生没能出去。过了一会儿他又对张华说:“您门口部署了士卒挡道,该是对我有怀疑了吧。我真担心天下的人,将会卷起舌头不再和您说话;足智多谋的贤士,望着您的家门而不敢进来。我深深为您感到可惜。”张华没有理睬他,反而叫人防守得更加严密了。 这时候丰城县县令雷焕,字孔章,是个广闻博见的人,来拜访张华,张华把书生的事告诉了他。雷焕说:“如果你怀疑它是鬼魅或狐狸,为什么不呼猎犬来试探一下呢?”张华就呼猎犬来试探,那老狐狸竟然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狐狸说:“我生来就有这样的才智,你反把我当成妖怪,用狗来试探我,尽管你千方百计来试探我,难道能伤害我吗?”张华听见后更加恼火了,说:“这书生一定是真的妖怪了。听说鬼怪怕狗,但狗能识别的只是修炼了几百年的怪物,至于修炼了千年以上的老精怪,狗就不能再识别了。只有搞到千年的枯木点燃后照它,它的原形才能立即显出来。”雷焕说:“千年的神木,在什么地方能搞到呢?”张华说:“人们传说燕昭王坟前的华表木,已经经历一千年了。”于是张华就派人去砍华表。 青衣小儿说:“老狐狸不明智,不听我的话,今天灾祸已经波及我了,我哪能逃避得了呢?”于是便放声大哭起来,忽然又不见了。使者就砍伐了那华表木,木中的血都流了出来,他便扛着华表木回去了。把华表木点燃了来照书生,竟是一只花狐狸。张华说:“这两样东西如果不碰上我,过一千年也不可能被发现。”于是他就把狐狸煮了。 虽然我们经常说狐妖啊,狐狸精,多指一些妖媚女子,在志怪小说中狐狸精也有很多英俊男性形象。这只狐狸也是如此。不过这只狐狸也并没有作恶多端,却被张华处死。在我看来,张华表现得确实是嫉妒心很强。不过历史上张华也是文采风流,博闻多学的人物,应该也不至于如此。此事就当一个故事吧。 下面这个故事出自于《酉阳杂俎·诺皋记下》 。这里稍微介绍一下这本书。酉阳杂俎是唐朝段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似。鲁迅曾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书与唐代的传奇小说“并驱争先”。酉阳杂俎这书名中,酉阳是指重庆的酉阳县,相传穆天子藏异书于大酉山、小酉山中。所以后来酉阳用于指代志异小说这一分类。杂俎的俎是古代祭祀中盛肉的礼器。这里指代天地之间的百味杂然陈列,无所不有。诺皋记中的诺皋是太阴神的名字,这里就指代各种阴物、鬼怪的故事。 酉阳杂俎中记述了这么一段,说野狐过去也成为紫狐。古人认为狐狸是上古时期淫妇变成的。他们在变成人的时候,都会自称「阿紫」。所以这里的狐狸形象就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女性形象了。紫狐在作怪变成人的时候,会戴着骷髅头,参拜北斗。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唐人有北斗禁咒的信仰。他们戴着骷髅头拜北斗,骷髅头不掉下来,就可以变化为人了。 《太平广记》中有一则更为完整的故事。 晋州的长宁县有个和尚叫晏通,修炼头陀法。天将黑时,就一定到丛林里的乱坟中睡觉。即使是刮风下雨降露下雪,他的作法也不改变。即使遇上妖魔鬼怪,他的决心也不动摇。一个月明之夜,他睡在道边尸骨堆的东面,忽然有只狐妖踉跄着走来。开始时并没有料到晏通在树荫下睡觉。就拿起一个死人头骨套在头上,就摇起头来,如果振动掉了,就不用,接着再另外挑选,试了四五个,才选中一个高高地戴在头上。又采摘树叶和花草,遮盖形体,随着它左看右看,就变成了衣服。一会,变成一个妇女,姿态柔美地走了,站在路的西边,等候过路的人。不久有个急忙骑马从南边来的人,狐妖远远地就听到了,就在路边上痛哭起来。过路的人停下来问她,于是回答说:“我是个歌女,跟着丈夫去演奏,今天早晨丈夫被强盗杀了,抢走了钱财,孤伶伶地远离家乡,心里想往北走回家去,又没有办法回去。如果你能收留我,我一定以微贱之身做你的奴仆。”过路的人是易定地方的军人,就下马仔细地看她,喜欢她的漂亮和妖艳,说的话也很诚恳,就让她坐在他的身后要带着她走。晏通突然地出来对军人说:“她是个狐妖,你太容易受骗了!”接着举起锡杖敲打狐狸的头,人头骨随手就掉下来,就恢复狐狸的原形逃走了。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原文 张华,字茂先,晋惠帝时为司空。于时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狐,积年能为变幻。乃变作一书生,欲诣张公。过问墓前华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见张司空否?”华表曰:“子之妙解,无为不可。但张公智度,恐难笼络,出必遇辱,殆不得返。非但丧子千岁之质亦当深误老表。”狐不从,乃持刺谒华。 华见其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雅重之。于是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比复商略三史,探赜百家,谈老、庄之奥区,披风、雅之绝旨,华无不应声屈滞。乃叹曰:“天下岂有此年少!若非鬼魅,则是狐狸。”乃扫榻延留,留人防护。此生乃曰:“明公当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耶?”言卒,便求退。华已使人防门,不得出。既而又谓华曰:“公门置甲兵栏骑,当是致疑于仆也。将恐天下之人,卷舌而不言;智谋之士,望门而不进。深为明公惜之。”华不应,而使人防御甚严。 时丰城令雷焕,字孔章,博物士也,来访华,华以书生白之。孔章曰:“若疑之,何不呼猎犬试之?”乃命犬以试,竟无惮色。狐曰:“我天生才智,反以为妖,以犬试我,遮莫千试万虑,其能为患乎?”华闻益怒曰:“此必真妖也闻魃魅忌狗所别者数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能复别惟得千年枯木照之则形立见。”孔章曰:“千年神木,何由可得?”华曰:“世传燕昭王墓前华表木,已经千年。”乃遣人伐华表。 青衣曰:“老狐不智,不听我言,今日祸已及我,其可逃乎?”乃发声而泣,倏然不见。使乃伐其木,血流,便将木归。燃之以照书生,乃一斑狐。华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复得。”乃烹之。 《酉阳杂俎·诺皋记下》 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 《太平广记》僧晏通 晋州长宁县有沙门晏通修头陀法,将夜,则必就丛林乱冢寓宿焉。虽风雨露雪,其操不易;虽魑魅魍魉,其心不摇。月夜,栖于道边积骸之左,忽有妖狐踉跄而至。初不虞晏通在树影也,乃取髑髅安于其首,遂摇动之,倘振落者,即不再顾,因别选焉。不四五,遂得其一,岌然而缀。乃褰撷木叶草花,障蔽形体,随其顾盼,即成衣服。须臾,化作妇人,绰约而去。乃于道右,以伺行人。俄有促马南来者,妖狐遥闻,则恸哭于路。过者驻骑问之,遂对曰:“我歌人也,随夫入奏。今晓夫为盗杀,掠去其财。伶俜孤远,思愿北归,无由致。脱能收采,当誓微躯,以执婢役。”过者易定军人也,即下马熟视,悦其都冶,词意叮咛,便以后乘挈行焉。晏通遽出谓曰:“此妖狐也,君何容易?”因举锡杖叩狐脑,髑髅应手即坠,遂复形而窜焉。(出《集异记》。明抄本作出《纂异记》)

September 2, 2020 · 读舍 FM

ep6 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一):《基地》

大家好,这里是「读舍FM」。 刚才大家听到的正是《基地》影视剧预告片的内容。这两年还真是科幻影视化的大年,科幻小说两颗明珠《沙丘》和《基地》都宣布影视化,将于年底或明年上映。《沙丘》曾在1984年改编过电影。而《基地》系列却是自1942年首度发表以来,第一次进行影视化改编。《基地》剧集预订于2021年在苹果公司的流媒体平台 Apple TV+ 上首播。 借着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这部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系列,我们来聊一聊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人们对「阅读」这项娱乐活动的需求日益提高,美国书商们针对大部分的工薪阶层推出了一种被称为“纸浆杂志”的廉价娱乐消费读物。顾名思义,这种杂志相对于那些高档杂志,用的是未经加工的、充满毛边儿的廉价木浆纸。 有了便宜的纸张和便宜的印刷技术,还得有一群“便宜的作者”撑起杂志里面“便宜的内容”。一本纸浆杂志的售价通常为10美分,版面在100P左右,每本可容纳四到五个故事。由于面向的读者大都是劳苦大众,对于严肃文学的兴趣自然没那么高,骇人听闻的恐怖故事、离奇曲折的奇幻冒险、充满暴力的犯罪故事才是这类杂志的核心选题。这样的创作平台出身草莽,杂志上的作品被正统出版机构所不容,所以自然带着那么点反主流的味道。 美国的书商看准了其中科幻小说这一品种,也针对性的出了一套非常廉价书籍,叫做10美分丛书,只要一毛钱就能买一本,中间全是内容、插图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说:外星人来了,和罪恶势力进行了斗争,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所以在当时科幻小说也并不受主流文学待见,虽然现在也不怎么样。 第一个出来扭转局面的是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他是工程师,他也被认为是业务无线电的先驱。他于1901年创建了美国无线电协会。1908年4月,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关于电子与无线电的杂志——《现代电子》。在1920年,负责主编《科学与发明》杂志。也就是在这份杂志里,根斯巴克辟出一定版面来刊登科幻作品。 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正式创建了第一本科幻小说杂志《Amazing Stories》,也就是《惊奇故事》。「science fiction」「科幻」一词,就是他所定义的。不过《惊奇故事》一直很难盈利,在1929年,雨果·根斯巴克被迫破产并失去了该杂志的控制权。后来《惊奇故事》几经易手,本身也并非是什么优秀杂志,在科幻领域也没有了影响力。但在它首次出版时,就包括了约翰·坎贝尔、艾萨克·阿西莫夫、娥苏拉·勒瑰恩等后来知名科幻作家。 但是雨果·根斯巴克对待作家极为吝啬市侩,所以著名的科幻恐怖小说作家洛夫克拉夫特和克拉克·阿瑟·史密斯称他为“小气鬼雨果”。有评论家认为雨果·根斯巴克这种刻意平民化科幻小说,损害了科幻小说的发展。但是另有观点反驳说,相对于主流文学,科幻小说需要一个独立的市场来发展它的潜力。不管怎样,是雨果·根斯巴克将科幻小说推向了公共领域。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世界科幻小说协会把雨果奖颁给每年的最佳科幻和奇幻作品以及成就。该奖因雨果·根斯巴克而得名。雨果奖也被认为是在科幻及奇幻创作中的最高荣誉。他与儒勒凡尔纳和乔治威尔斯一起被称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真正将科幻小说发展起来的是约翰·伍德·坎贝尔,他在《惊奇科幻故事》杂志担任编辑的三十年里,被认为是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 《惊奇科幻故事》最初名为《超科学惊奇故事》——《Astounding Stories of Super-Science》,杂志第一期发行于1930年1月,后来很快成为了新兴纸浆科幻小说领域的领先杂志。由于早期杂志愿意支付更高的稿费给作者,所以迅速吸引了许多知名纸浆文学作家。1931年,《超科学惊奇故事》改名为《惊奇故事》《Astounding Stories》。虽然中文翻译的名称很类似,但是跟雨果·根斯巴克创建的《惊奇故事》——《Amazing Stories》是两本不同的杂志。 1937年底,科幻小说作家和编辑约翰·坎贝尔接任该杂志的编辑职务。1938年3月,坎贝尔获得了杂志的完全控制权,他将《惊奇故事》《Astounding Stories》改名为《惊奇科幻故事》《Astounding Science-Fiction》。坎贝尔认为,对于日趋成熟的科幻小说读者而言,惊奇故事这一标题并没能传达正确的杂志形象。同时坎贝尔也改变了杂志的封面画设计。前面我们说过包括科幻小说这些纸浆杂志,主要面向低收入人群,封面设计刻意使用了一些暴露女性肉体的性暗示元素。为了让杂志跟其他竞争者区别开来,也为了让成熟的科幻小说读者不尴尬的携带杂志,坎贝尔邀请了优秀的封面艺术家重新设计封面。1938年2月号的杂志封面是一张很准确的从水星看太阳的天文学图片。 从1938年到1971年,在坎贝尔的主编下,艾萨克 · 阿西莫夫、罗伯特 ·A· 海因莱因、西奥多 · 斯特金和 A·E· 范 · 沃格特这些日后将名扬后世的年轻科幻作家被召集起来,他们几乎统治了这一时期《惊奇科幻故事》,为杂志定下了基调。对于这个时代,艾萨克·阿西莫夫称坎贝尔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科幻小说力量,他主编的第一个十年,完全占主导该领域。 艾萨克·阿西莫夫是1920年1月2日出生于苏联的犹太人,3岁随父母移民美国,在纽约布鲁克林长大。他的父母承接了一家杂货店,家里人都要在店里帮忙,他因此接触到店里卖的廉价科幻杂志,一脚踏入科幻世界。阿西莫夫11岁下笔写小说,19岁稿子就卖给了科幻杂志社。 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离开校园的这段期间正逢二次世界之战,他在费城海军造船厂的大气实验室以平民身份工作三年。战后加入美国陆军,服役九个月就光荣退伍。 1942年5月,22岁的阿西莫夫创作的《基地》短篇小说正式在《惊奇科幻故事》上发表。后来的《基地》三部曲正是从这时到1950年1月的发表的8篇短篇小说组成。根据阿西莫夫所说,基地小说的灵感来自一次跟编辑约翰·坎贝尔会面的路上,在坐地铁的时候想起了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兴亡史》而产生的。在碰面的时候,阿西莫夫跟坎贝尔讨论了这个想法,整体概念才成形。阿西莫夫有嗜幽癖,偏好狭小幽静的地方。他在第三本自传中回忆起,小时候总是想拿本杂志躲进纽约地铁的车站里,在列车轰隆隆的声响中,封闭自我,享受阅读的乐趣。似乎对于很多作家而言,地铁总是一个容易迸发灵感的地方。 1951年,阿西莫夫整理了发表的前四篇短篇和一个新的序章故事,作为《基地》小说正式出版。后来又把随后故事,每两篇编为一本,分别出版了《基地与帝国》和《第二基地》。这就是日后我们所熟知的《基地》三部曲。 1981年,阿西莫夫被出版商说动写了基地系列第四本——《基地边缘》。四年后,他继续创作了《基地与地球》,随后是前传《基地前奏》和《迈向基地》。这也组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由阿西莫夫创作的《基地七部曲》,彼此间剧情独立,却又紧密关联。在这几年中,阿西莫夫将“基地系列”与“机器人系列”和“银河帝国系列”结合,将所有系列作品同置于一个“基地宇宙”架构下。“基地系列”备受赞誉,1965年得到了雨果奖“史上最佳科幻小说系列”。 阿西莫夫和坎贝尔联手为“基地系列”打造出一门全新的统计科学,称之为“心理史学”,这门学问由书中数学家哈里·谢顿穷尽毕生之力创建,根据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数据,预测未来走向,规模一旦小于一颗星球或是一座帝国,结果就会失准。谢顿运用此一科学,预见银河帝国的殒落,整片银河将因此进入长达三万年的黑暗时期,直到第二帝国建立。 于是谢顿建立两座基地,藉以缩减蛮荒时期,一座远在边陲,是艺术与科学的避风港,相对的另一座则在“群星的尽头”。“基地三部曲”的主要焦点就在端点星上的基地。端点星上的学者为了抢在衰退期之前,保存人类科学的知识,努力编辑著一部全方位的《银河百科全书》,对谢顿真正的意图毫不知情(如果他们知道,就会产生无法控制的变数)。基地的位置也是刻意选定的,千年后就是第二帝国的首都。 我们后面节目再来接着讲述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和《基地》系列。 参考 Hugo Gernsbac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go_Gernsback 基地系列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BA%E5%9C%B0%E7%B3%BB%E5%88%97 Foundation seri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undation_series 科幻小说的 “神奇四侠” 和黄金年代的开始 https://www.ifanr.com/918297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简史 http://www.51flying.com/say/the1.htm

August 30, 2020 · 读舍 FM

ep5 年羹尧之死(四)

大家好,这里是「读舍FM」。今天我们继续聊《年羹尧之死》。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雍正二年十一月,雍正帝下定了倒年的决心,这时起,他开始策划倒年运动。 清朝时皇帝跟地方大臣的沟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上谕属于公开的形式,通常有军机处拟定,有公开宣示的“明发上谕”和专门寄给某个地方大臣的“廷寄上谕“。另外就是起于康熙晚期,完备于雍正的密折。地方官员任何所见所闻都可以上报,但是只能亲自来写,不可假手他人,并且装在特定的皮匣中。钥匙只有皇帝和奏折官员持有。只有皇帝信赖的官员才能享受这个待遇。 第一阶段是从雍正二年十一月到雍正三年初,在公开的上谕中没有任何表示,但是雍正帝在给一些大臣的密折中,表示出了对年羹尧的不满。很多官员开始意识到朝中将有大变。 到了第二阶段,雍正帝开始在公开的上谕中批评年羹尧,最著名的当属金南瑛事件和朝乾夕惕事件。 雍正三年正月,雍正公开点名批评年羹尧,指使自己的亲信、陕西巡抚下属期恒参劾下属官员——陕西驿道金南瑛。督抚参劾下属,本来也没什么问题,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督抚滥施淫威,一般情况下皇帝也不会过问。但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金南瑛,雍正却极力维护,指责年羹尧,原因就是这个金南瑛是怡亲王保举过的官员。 雍正三年三月,北京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奇观。按惯例,各大臣都会向皇帝贺表。不迷信祥瑞的皇帝一般都不会细看。但是就这一次,雍正帝发现年羹尧的贺表里出现了错字,把行程皇帝夙兴夜寐、励精图治的词汇“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雍正帝将这个文字错误无限上纲上线,说年羹尧是故意这样写的,他不愿意用这样的词来评价朕,那么青海之功,朕也在许与不许之间。一时间满朝文武再没有人看不出来皇帝的意思了。 也会有大臣在这个时候劝皇帝不要发表太多刺激年羹尧的言论。雍正帝并不管这些,他只要保证核心官员站在自己这边就行,比如说前面提到的鄂尔泰和史贻直等人。当然也有官员照旧巴结年羹尧,比如身任“天下督抚之首”的直隶总督李维钧。他干过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他让自己的小妾拜年羹尧的管家为义父,然后将这个妾扶为继室,主持家政。以封疆大吏之尊而为年氏家奴之婿,这在当时士林中反响很大,街头巷议,一时间沸沸扬扬。 虽然巴结年羹尧很难看,但是李维钧本身确实一个颇有才干的人。雍正帝本来想拉拢他,不过他仍然没能断绝跟年羹尧之间的关系。最后因替年羹尧藏匿财产,被革职抄家,后来就病死了。 四川巡抚蔡珽蔡珽年少之际遭遇坎坷,生活困顿,后来通过科举翻身。蔡、年两家曾有旧交,雍正也因此安排蔡珽出任四川巡抚,以支持年羹尧工作。不过蔡珽是个不甘居人下的人,也是自恃才高,独断专行。年羹尧性情傲慢,对待下属颐指气使。这样一来,这两人工作人自然也不怎么对付。 雍正二年,年羹尧以数件大案,一举将蔡珽参倒,革职逮捕。只是他才被送到京师刑部大牢,雍正帝已经着手搜集罪证,拉开了“倒年”大幕。雍正帝亲自提审蔡珽,蔡珽借此机会,不断为自己申辩,特别提及了年羹尧如何贪酷残暴。雍正帝立刻下旨,免去蔡珽所有罪名,授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随后不断加封,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要职。蔡珽这次因祸得福,当然也成为了“倒年”的先锋。 后来蔡珽也是挑战红人上瘾了,后来又诬告新上任的川陕总督岳钟琪,还有雍正帝极力撑腰的河南巡抚田文镜,甚至是怡亲王允祥。风光不到两年的蔡珽以十八条大罪被判斩监候。之前年羹尧参奏过的罪名也重新被落实,旧瓶新酒,毫不糟蹋。 清洗川陕甘集团 雍正帝开始着手清洗川陕军政集团。特别是重要武将,雍正帝不遗余力的拉拢,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前面我们提过多次的年羹尧手下头号大将——岳钟琪。岳钟琪是岳飞后裔,而清朝的前身就是后金。岳钟琪家族入清后,世代为将,这确是历史的尴尬之处。也因为这个背景,后来也引发了「吕留良案」,也因此引起了雍正帝的猜疑。岳钟琪父亲岳升龙曾在康熙亲征准格尔战役中以三百骑护送粮草,立下大功。后来常年担任四川提督,在四川军伍中威望极高。后来晚年因钱粮亏空而遭罢官。幸好新任四川巡抚的年羹尧为他说情,才免了牢狱之灾。年、岳两家也成了通家之好。 前面我们也说到,岳钟琪跟随年羹尧从军,后来在平叛青海时,立下大功,因此受封三等功,这在汉人功臣中十分罕见。虽然岳钟琪是年羹尧一手提拔,且以师生之礼相见。但他年少得志,立功心切,做事颇肯自作主张。雍正帝就利用其心理,对年岳两人进行离间。他向从未见面的岳钟琪透露倒年的意图,并对他百般抚慰,保证他将来会接替年羹尧担任川陕总督。为了帮助岳钟琪避免承担背叛恩师的道德压力,雍正帝甚至公开颠倒黑白,声称岳钟琪之父岳升龙是被年羹尧陷害,年、岳两人有世仇。 雍正三年四月,一道圣旨传来:免去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务,调任杭州将军。川陕总督暂由甘肃巡抚岳钟琪代为署理。内心斗争了几个月的岳钟琪终于下定了决心抛弃恩师,交接了这方从未由汉人掌管的川陕总督大印。 逮捕进京 雍正三年四月到十一月,倒年进入第三个阶段。内外大臣针对年羹尧的弹章雪片般飞向北京。雍正这次严格执行相应的法律、行政程序,以各种罪名将年羹尧的爵位从一等公降到二等公,一直降到底,最后直接革去了爵位,将其职务,由川陕总督改调杭州将军。 年羹尧从没想过雍正这翻脸比翻书还快。从陕西到杭州的一路上,对雍正帝的态度也没有做最坏的打算,各种拖延滞留,不断上书雍正帝,希望进京面圣,到御前倾诉。雍正帝自是一阵冷嘲热讽,直接把他降为闲散章京,最后全部革去。 十一月初五日,年羹尧及其家属被解送到京,关入刑部大牢。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给年羹尧定罪。刑部大小官吏开足马力,彻夜赶稿,终于不负众望,给年羹尧安排上了史无前例的九十二款大罪,经议政王大臣会议全体通过,呈送至雍正皇帝面前。 年氏家族 在年氏家族中,年羹尧其实是一个不太典型的存在。他骄傲强硬的性格,跟他的父兄姊妹完全不一样。甚至有很多野史说,年羹尧是年遐龄保养的儿子。 年遐龄为人谨小慎微,群臣议罪时,本来准备连坐其父亲年遐龄,雍正皇帝却采取了一些措施,将其父子切割处理。 年羹尧的兄长年希尧接着年氏家族的光,官至左都御史,不过对做官却没什么兴趣。相反,年希尧博闻多学,尤其喜欢西学,是个欧洲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几何学、透视学上颇有造诣。通晓医学,精于绘画,喜爱音乐,是广陵琴派的传人之一。此外,他在陶瓷烧造方面有卓越贡献,雍正年间担任景德镇御窑厂监督九年。如今以静雅著称、风靡拍卖市场的雍正瓷,很多都是他主持烧造的,世称“年窑”。 就是这样的呆公子年希尧在年羹尧一事上,却表现的有情有义。他写奏折给雍正帝,以亲亲相隐的原则,拒绝指认年羹尧的罪名。雍正帝也接受了他的请求,发布上谕说:“年羹尧想来视其父兄如草芥。年遐龄、年希尧皆属忠厚安分之人,着革职,宽免其罪。” 雍正优待年遐龄年希尧父子俩,应该是与他对年贵妃的感情有一定关系。年贵妃是年遐龄的幼女,跟我们从电视剧所看到的不一样,她的性格跟父亲和长兄相似,为人温和小心,从不恃宠而骄、干预政事。民国时期财政总长喜爱清宫掌故,曾作《清宫词》技术清代宫廷故事,其中雍正朝部分,有一首提到了年贵妃,“六宫总摄被玄纁,天后銮仪一半分。敦肃独全终始礼,家书不发大将军。”这诗基本上可以反应年贵妃的生活状况和行事作风,偶然写一封家书,都先呈到御前,可见她的谨小慎微。 而最后,为什么雍正帝一定要让已经被彻底剥夺兵权,剥离了党羽,对自己毫无威胁的年羹尧置于死地呢?最终的决定可能跟年贵妃所生的皇子福惠有关。 雍正元年,雍正帝存世的四个儿子中,长子弘时将尽二十岁了,但是最不讨雍正的喜欢。其余的儿子中,弘历十二岁、弘昼十一岁、福惠两岁,都尚未成年。在很多史料中都表明,雍正对最小的儿子福惠是最为喜爱的。雍正为避免其父亲在立储问题上的惨痛教训,将一个密封的匣子藏在了正大光明匾后面。当然,是否易储,也是他一张纸条的事。不过无论他还是倒年运动中的核心官员,都担心如果后来福惠即位后,年羹尧会接着国舅的身份重新归来。这是所有人都不愿因看到的。 我们再来聊聊年羹尧的九十二款大罪。跟过去很多动不动就一不喜欢把人打死或诛九族的皇帝相比,清朝的皇帝有一种似乎更讲理更法制的,当然也可以说是更虚伪的倾向:善于给人定罪。比如:鳌拜获罪三十款、和珅获罪二十款等等。这一能力最厉害的还是首推雍正帝。雍正年间的大人物获罪,其定罪精细远远超过其他时代。比如隆科多获罪四十一款,廉亲王允禩获罪四十款,贝子允禟获罪二十八款,贝勒延信获罪二十款等。当然最厉害的还是年羹尧的九十二款大罪,估计能打破世界纪录。 这九十二款大罪其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又有多少呢?其中一个雍正帝为年羹尧安排的诬陷异己的典型案例“捏参程如斯贩卖私盐、杀伤多人”一案,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冤假错案。 先是川陕总督年羹尧参劾四川按察使程如丝在担任知府时诬陷合法商人贩卖私盐,对商人进行武装抢劫,致死多人。程如丝被革职拿问。雍正三年初,蔡珽案出现反转,因揭发年羹尧有功,封为左都御史。蔡珽随即奏称,自己是程如丝的老上级,对他为人十分了解。他可是四川第一好官啊,因与年羹尧有仇,才被诬参。雍正帝立刻派人复核,称此案乃是年羹尧捏造,残害忠良等等。程如丝被官复原职。然后仅仅是年羹尧被赐死一年后,此案再度被推翻。雍正帝重提程如丝案,把身段放得极低,着刑部会同川陕总督岳钟琪重审此案,审讯时让蔡珽旁听。最终曾经的四川第一好官程如丝再度被定拟死罪。后来因为倒年红极一时的蔡珽被捕入狱,定罪十八款,其中第十五款就是“收受贪残不法之程如丝银六万六千两,金九百两,贪贿庇奸、怀私保举。年、蔡两个大人物的罪名里,竟然都有这个程如丝,可以说是十分魔幻主义了。 一度把年羹尧捧到恩人的高度的雍正,也用这九十二款大罪把他强行超度了。 后年羹尧时代 在后年羹尧时代,雍正在川陕军政集团中,对文官多有打击,对武将都极力拉拢。当然这并不代表这些跟年羹尧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汉人武将能真正获得雍正帝的信任。雍正帝在西北的人事部署上是做法极端又矛盾。 雍正帝力排众议,任用年方四十,不但是汉人,而且还是抗金英雄岳飞后人的岳钟琪执掌川陕总督。在此期间,朝野不断传出岳钟琪不可信,要造反的言论。 湖南秀才曾静在阅读吕留良的著作之后大受激励。雍正六年,派学生张熙前往西安面见岳钟琪,力陈华夷之辨和雍正帝十大罪状。岳钟琪假装同意,骗出口供,反过来抓捕两人,酿成了轰动一时的吕留良案。最后将曾静、张熙两人押送到北京,由朝廷处置。在朝廷刑部审问下,曾静表示“悔过”,并改口颂扬皇帝,写作《归仁录》。雍正帝为了表示宽仁,不但不杀曾、张二人,还敕诏将此案的档案、相关的皇帝旨谕,以及曾静口供和《归仁录》,收录合成《大义觉迷录》,以澄清此事件。除了要求公家朝廷上下、地方官吏人手一册,还命曾静到全国各地巡讲。同时下诏,吕留良和其子吕葆中剖棺戮尸,子吕毅中斩立决,孙辈流放宁古塔为奴。雍正帝驾崩后,乾隆帝立即公开翻案,判决曾静、张熙二人凌迟处死,《大义觉迷录》一书亦被禁。 民间传言,吕留良之孙女(一说女儿),为当时大侠甘凤池(一说长平公主)弟子,精心学习武艺,后为报雍正帝以文字狱灭门之仇,以选妃之名混进皇宫,诈取粘竿处的血滴子放在身边,后在雍正帝召其侍寝后,出血滴子取其头颅,提携而走,乾隆帝登基,宣布雍正为病死,并命工匠刻了一个黄金头颅以入殓。这些传说被吸收进入后来的港台影视中。 说回岳钟琪,发生此案后,雍正对他还是极力安慰,加倍重用,加封宁远大将军,少保,令其进击准噶尔部的叛乱。此时岳钟琪的地位上不下于当年的年羹尧,单在信用上却不及年羹尧。整个军事行动事权分散,令出多门。最后雍正帝完全站在了满人将领的立场上,对岳钟琪彻底否定,判其斩监候,囚禁狱中多年。这场战争的失败与年羹尧的青海之战的速胜、全胜相比,不言自明。 直到乾隆二年,岳钟琪才被放出来,贬为庶民。乾隆十三年,由于大金川叛乱而清廷出兵多时未果,乾隆帝重召岳钟琪,授予四川提督。此时岳钟琪已经六十二岁了。叛乱酋长莎罗以前跟随过岳钟琪平西藏,讨青海,因而惧怕岳锺琪,只好投降。因为平大小金川之役有功,乾隆帝赞为“三朝武臣巨擘”。这也是乾隆帝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之一。 至此,《年羹尧之死》这本书我们终于讲完了。这其实是一本小书,为了做一些延展,我花了一些时间。后面我会尝试精简一些吧,但还是会在一些延展上花一些功夫。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August 17, 2020 · 读舍 FM

ep4 年羹尧之死(三)

大家好,这里是「读舍FM」,我是主播 Shawn。今天我们继续来聊《年羹尧之死》。 上一期节目我们聊到了年羹尧的升迁之路。在康熙四十八年这一年,是年羹尧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先荣升侍郎,又出使朝鲜,再外放四川巡抚,实在是一日九迁、步步高升。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的命运跟雍亲王胤禛,也就是日后的雍正帝搭上了关系。 当年康熙帝第二次大封皇子,原本只是贝勒的四阿哥胤禛被晋封为雍亲王。隶属于汉军镶白旗的年羹尧一家随着所在的旗分左领,被拨到了雍亲王属下,与雍亲王形成主属关系。后来年羹尧的小妹被康熙皇帝指婚给雍亲王作为侧妃,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次佐领拨换。 年羹尧在跟雍亲王扯上关系之前,已经是朝廷大员,是复杂高层婚宦圈中的一员。他的前途由康熙皇帝决定,而无须去巴结雍亲王。所以其他人在试图紧抱雍亲王大腿,想要图个从龙之功。而年羹尧则超脱得多,他最好就是谁的队都不站,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康熙帝的赏识,无论谁成为新君,都不会亏待这个国家栋梁。 年羹尧是个粗线条的人,处事恢弘而欠缺谨慎,既然不需要沾雍亲王的好处,日常相待也欠缺了主属之间该有的恭敬,以及跟跟其他皇子该有的距离。一向以戒急用忍为座右铭的胤禛是何等的敏锐、洞悉人情,心里早有个小本记账,就等着跟这位目空一切的大舅子算个阶段性总账。于是就有了这么一篇《和硕雍亲王谕年羹尧》。全文口气极其强硬,酣畅淋漓,颇有胤禛一贯的诛心风范。不过年羹尧倒是听出点意思,于是就听从这封信中的命令,将随任十岁以上的儿子、弟侄全部送回北京,以奉其父亲年遐龄。这里面或有充作人质之意,不过也让这一度紧绷郎舅关系得到了缓和。 到了康熙中后期,爆发了激烈的储位之争,这也是被后世文学影视作品总结为“九王夺嫡”广为流传。这场储位之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废太子,在这个阶段胤禛表现了高超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手腕,在康熙心里好高度大增,到了康熙四十八年第二次大封诸子时,胤禛受封雍亲王,直到康熙去世时,都是诸皇子中仅有的三位亲王之一。到了康熙六十年前后,按照朝中主流看法,军功赫赫的大将军王胤禵,有七八成概率是康熙心目中的继任者;而在京的雍亲王胤禛,因为年纪居长、爵位最高,也不是全然没有希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康熙高度信任,既是雍亲王门下,同时又担任胤禵大军后勤总调度的年羹尧,就格外引人关注了。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皇四子胤禛即位。因为当日种种事体,多有暧昧不清之处,所以雍正帝即位的合法性也一直为人所诟病。即位之初的雍正帝一道圣旨,就让年羹尧接管了胤禵的军政大权,让胤禛只身回京奔丧。前文我们说到,胤禛与年羹尧有主属之义、郎舅之亲,本应该是自己人,但实际上这两人关系建立之初就阴影重重。只是在胤禛即位一瞬间,这两人达成了天衣无缝的默契,并对整个朝局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入雍正王朝的最初几个月,年羹尧的地位飞速提升,短时间内,从官僚阶级上升为贵族阶级,而且是“爵列上公”的大贵族,身份发生了质的变化。年氏家族也随着水涨船高,其兄长年希尧外放广东巡抚,这可是一等一的大肥缺。在清代素有“仕途通,放广东”的民谣,广东巡抚的灰色收入,在全国所有巡抚中排位第一。年羹尧的小妹年氏被册封为贵妃,连年过八旬,已经退休二十年的年羹尧之父年遐龄也没被浩荡皇恩给落下,获加尚书虚衔。 雍正元年,青海形势非常严峻,十月,雍正帝正式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总揽四省军务,与反清的罗卜藏丹津开战。至此,年羹尧成为清代历史上第四位汉军旗的大将军,而前三位:孔有德、吴三桂、尚之信,都是清初的藩王。至于下场嘛,孔有德兵败自杀,后两位被平了三藩。 由大将军年羹尧主持的、平定青海和硕特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的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五六个月,但战争过程却十分艰苦。年羹尧率随身亲兵,坚守西宁,连续十一夜没有睡觉。这样的情势形诸文字,递到北京,让本来就情绪特别丰富、用词十分夸张的雍正皇帝在奏折上连批几个“好心疼”“阿弥陀佛”,慨然许其好汉子,铁丈夫,真社稷之臣、泰山之重!这个我们应该在很多网络文章中看到过,总之在我们现在人看来十分肉麻。在解决了西宁周边叛军后,开始专一对付罗卜赞丹津的主力部队。本来年羹尧打算在雍正二年春筹集大军,与罗卜赞丹津主力决战。但是他的手下岳钟琪年轻气盛,颇有当年霍去病的风范,立功心切,建议年羹尧,由他带领五千精兵,分三路奔袭罗卜赞丹津大营。年羹尧听从了岳钟琪的建议。果然大败了罗卜赞丹津主力。据说罗卜赞丹津是换上了女人的打扮才侥幸逃脱。这次战役,清军只用了十五天,就深入沙漠,以很小的损失,将罗卜赞丹津的数万兵马击溃。清朝官书赞其“成功之速,为史册所未有”。 青海大捷的消息传到北京,年羹尧晋封为一等功,加一等精奇尼哈番;封其父年遐龄为一等公,加太傅衔。此外,岳钟琪也被封为三等公。战争形势基本稳定后,年羹尧继续全面主持青海地区的军政善后事宜。又奏了《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及《禁约青海十二事》。这些建议在当时均得到了雍正帝的首肯,但日后许多内容又成为了年羹尧的罪行。 用我们现在人的话说,雍正帝具有重度文字表演型人格。他再次把情绪倾注于笔尖,留下了“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倾慕流涎矣。”“自你以下以至兵将,凡实心用命效力者,皆朕之恩人也”。此时,朝中一切大事、要事,哪怕与军事毫无关系,雍正帝都要私下与年羹尧商议,听取他的意见。不过年羹尧更有我们所谓的独立人格。对于年羹尧来说,一方面他的功成名就并不完全依赖于雍正帝,另一方面对于雍正帝那些显得失态的情感表达,他也没有表现出来同等程度的亲昵逢迎,从单纯的人际交往和君臣礼数上,让雍正很不满意。与年羹尧相比,别人又如何表现的呢? 雍正帝对自己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也极为优待信任,在即位之初,就封他为亲王,任命为总理大臣,并破例准许其爵位世袭罔替。不过允祥对雍正帝的性情十分了解,深知他这个人或爱或恨,当时都是出自至诚,只是性情反复,翻脸比翻书还快。于是每当乃兄有出于常情的厚爱,允祥都是能推就推。只拼命工作,绝不接受过分的荣誉和利益,让兄长对自己始终有严重的亏欠感,毫无翻脸余地。 又比如,对年羹尧的乡试同年,在康熙年间郁郁不得志的鄂尔泰,雍正帝给予破格提拔,署理云贵总督,主持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事宜,后又兼管广西,全权掌管三省兵民大政,与年羹尧声势最盛时的权力有相似之处。不过,鄂尔泰本无根基,是雍正帝一手提拔起来的新朝新人,鄂尔泰也是真心感激雍正的浩荡皇恩,姿态放得很低,在奏折中动辄“臣之慈父”“臣之严师”。这是年羹尧不屑写的话。 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过度优待,也引得朝中大臣很不满意,尤其是关人的吏部尚书隆科多,管钱的总理户部事务和硕怡亲王允祥,既与年羹尧势均力敌,又矛盾重重。 年羹尧本为川陕总督,后又奉命兼辖云南军务,对四省文武的仕途都有很强的发言权。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年羹尧开始不断以军功名义要求朝廷为他保荐的人员加官晋爵。他开列的保举名单通过密折直递御前,再由雍正帝以圣旨的形式下达给吏部。这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吏部本身的选官流程。因为年羹尧每次推荐的官员太多,吏部不得已为其专立一档,谓之“年选”,和当年吴三桂的“西选”如出一辙。吏部尚书隆科多身为满人贵族,本来对年羹尧掌握四省兵权存有戒心,对其大肆举荐亲信,严重干扰正常人事制度运作的行为极为反感。为了调节这两位的关系,雍正帝竟然寻思了一个谁都想不到的办法——亲自做主把年羹尧之子年熙过继给隆科多为子。更戏剧的是,年羹尧获罪是,雍正帝指责吏部给他的处分过轻,公开指责隆科多有意包庇。就这样,两个老对手终于在皇帝的撮合下,走上了同一条末路。 至于管理户部事宜的财神爷怡亲王跟年羹尧也是有着类似的矛盾。雍正帝登基之初,怡亲王允祥受命清查康熙中后期因为官员贪腐造成的严重财政亏空。允祥倒也不负所托,用上了雷霆手段。在全国上下都被抄家抓人鸡飞狗跳之际,在年羹尧的恳求下,雍正帝对川陕三省大开其恩。这口子一开,给允祥本来就已经非常艰难的工作来了个釜底抽薪,毕竟每个部,各个省都能找出一大堆特殊理由。如此一来,被官场上下骂得焦头烂额的允祥无法责怪皇帝,只好将这笔帐记在了年羹尧头上。为了调节允祥和年羹尧关系,雍正帝也是费尽心神,绞尽脑汁,亲自上阵充当和事佬。 年羹尧不仅没有跟雍正帝身边的红人搞好关系,更大的失误在于没有跟雍正帝的死敌表现足够的同仇敌忾。雍正即位后,对八王党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以军中不可无皇子为由,把心机最深,反抗意识最强的九阿哥允禟交给了年羹尧,带到了青海。在这种情况下,对年羹尧来说,看管允禟和击败罗卜赞丹津是同等重要的工作。可惜在年羹尧看来,他自始至终认为自己最重要的职务是“大将军”,最重要的事是带兵打仗,而不是参与皇室斗争。更何况,允禟跟年羹尧也算是熟人,在实际的监视活动中,年羹尧并没有坚决贯彻雍正帝的旨意。尤其在君臣交恶后,年羹尧割据西北手握大军,身边又有野心勃勃的反对派允禟,其局面简直可以跟当年挟制南明永历皇帝的吴三桂相提并论。在雍正三年初“倒年运动”进入筹备阶段,雍正帝派遣都统楚宗接替了年羹尧对允禟的监视工作。 除了前面提到的种种矛盾问题,年羹尧还有一些典型的性格问题,在和雍正帝的矛盾发酵中起到了激化作用。比如爱慕虚名,喜欢标榜自我。雍正帝与大臣相处,很崇尚一种理想的君臣关系。比如和乾隆帝以“本朝无名臣”来突出君主的独裁和圣明相比,雍正帝标榜的是“千古君臣之表率”。大臣单方面沽名是大忌。不巧的是,年羹尧确实有“沽名”之好。譬如山陕“豁贱为良”一事,就被当作年氏父子的盛德,在当地大肆宣扬,令皇帝极为恼火,后来成为年羹尧的罪状之一。 已有的研究普遍认为,雍正帝向年羹尧下手的导火索是雍正二年底年羹尧进京面圣。此前种种,雍正帝已经对年羹尧非常不满,但就是那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年羹尧在北京的傲慢彻底激怒了雍正帝,令其忍无可忍,下定了倒年的决心。 年羹尧虽然从康熙四十八年就是雍正门下,又是侧妃亲兄,但是其外任较早,跟雍正面对面交流机会非常少。从结为郎舅开始,年羹尧只有四次短暂待在北京,最后一次还是以囚犯身份。雍正二年底,也就是青海大捷半年之后,年羹尧回到北京,完成他的庆功之旅。这一次他待在北京的时间足够长,足够把他能得罪的人当面得罪个干净,也有机会让雍正帝近距离感受一下这位四十多岁就功成名就的大将军有多么不可一世。此时的雍正帝也做了两年的皇帝,和即位之初的心态大不一样。除此之外,年羹尧更大的问题是在京中招揽权势,四处插手各项事务,宣扬自己的权威、功绩。雍正帝不便明说,在一篇上谕中诉起了委屈,大谈“为君难为臣不易”。在这篇上谕中,共六件事,十六次提到年羹尧名字,处处都褒中带贬,其愤懑不满之意几乎喷薄欲出。现场的“恭聆圣训”的年羹尧如果稍微留心,此时也该不寒而栗、汗流浃背。可惜听惯了皇帝甜言蜜语的年羹尧没有足够的警惕之心,没有就此作出任何谢罪,请辞之举,而是听听作罢,心安理得的回到他的大本营西安。 雍正帝终于下了拿下年羹尧这位西北王的决心,下一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雍正帝如何“倒年”。 好的,这里是「读舍FM」,我们下期再见。

July 26, 2020 · 读舍 FM

ep3 两京十五日马伯庸南京见面会

今天作家马伯庸来到南京荔枝广场的荔枝大剧场为新书《两京十五日》签售,并与南京读者见面。我由于没有提前在网上报名,所以没能领票进场。开场以后才跟工作人员确认还有空位可以进场。进场后马伯庸已经开讲,还好还没进入正题。马伯庸的讲座从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开始,讲到其中很少被谈起的曾巩。尤其对曾巩的《越州赵公救灾记》一文做了精讲。讲座完毕后,是读者提问环节。录音全长约1小时20分钟。

July 18, 2020 · 读舍 FM

ep2 年羹尧之死(二)

大家好,这里是「读舍FM」,我是主播 Shawn。今天我们继续来聊《年羹尧之死》。 年羹尧家族本来姓严,祖籍安徽怀远。说来也巧,我的一位同事跟年羹尧是老乡。年家明末迁至辽东广宁,明清之际被清军裹挟入旗,隶于汉军镶白旗下。顺治十二年年羹尧的祖父年仲隆考中进士,历官知州,开始了家族的上升之路。 年羹尧父亲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广巡抚。年遐龄子女较多,其中名于世者有长子年希尧,次子年羹尧,以及幼女——雍正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也就是我们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所熟悉的年妃。我们后面再来讨论年羹尧的兄妹。 年羹尧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娶过两任妻子,第一任是权臣明珠的孙女,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女儿——叶赫那拉氏。没过几年,纳兰小姐病逝,明珠再次做媒,将自己夫人娘家的一位姑娘——英亲王阿济格一系的宗室格格介绍给年羹尧做继妻。这两次婚姻给年羹尧带来丰富的政治资源,迅速融入了明珠家族的婚宦关系网;也带来称重的政治包袱,无法摆脱许多人事关系的影响,譬如雍正皇帝的死对头、皇九子允禟这一层关系。 年羹尧无论乡试、会试,都赶上了响榜。某些年份的科举考试人才辈出,一科同年之内,名在当时后来又流芳百世的大人物就有好几位,其他人就靠沾同学的光,也差不到哪里去。这就叫作“响榜”。有清一代,论仕途,最响的榜当属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李鸿章、张之万、沈桂芬、郭嵩焘、马新贻等人物都是那一榜的同科同年。 康熙二十八年,二十岁的年羹尧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这一年的乡试非同寻常。 顺天乡试又称“北闱”,考场设在京城,考生结构复杂,不但包括顺天府和直隶地区的普通生员,还有大量八旗子弟和京官子弟和国子监的监生贡生。这年的顺天乡试一发榜,大家发现,中举的考生中高官子弟比例奇高,一时舆论哗然。落榜考生集合在一起写了一篇极为生动犀利的“檄文”到处张贴。这篇“檄文”写得异常生动具体,内中备述新科举人的背景来路、关节嘱托、行贿数量,一一罗陈,如同现在互联网“人肉搜索”一般。不但如此,怒不可遏的落第秀才们还特邀当时的“金牌编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以此为素材,创作昆曲剧本《通天榜传奇》在京城巡演,宣扬此事。 事情闹得沸反盈天,一直捅到御前。康熙皇帝勃然大怒,立即将两主考下狱,派大员彻查。随后又亲自出题,命皇子监场,对本科中式举人进行全员复试。然而复试试卷经康熙帝亲自阅看,得出的结论却是中式举人的文字大多流畅可观,录取名次似乎整体上还比较公正。 官宦子弟由于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乡试中成绩更为突出,其实有很大的合理成分,未必就是行贿舞弊的结果。康熙皇帝想来也是心知肚明,只是为了平息舆论,显示朝廷对于平民子弟的格外照顾,不得不摆出义正词严的姿态。在事情处理完毕后,他又进一步调整制度:要求以后的顺天乡试要专门为中高级官员子弟辟出名额,不能任其中式人数无限膨胀,侵害寒门利益。 抛开这场群体性事件不说,这一科顺天乡试英才云集,最出名的一位是年羹尧,另一位是雍正西南年间改土归流的主持者,乾隆年间头号重臣鄂尔泰。 年羹尧在次年的殿试发挥出色,考卷被列入前十,进呈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却特别下旨将凡属大臣子弟,一律置于三甲,将一、二甲的高第留给平民子弟。但是在选拔翰林院庶吉士时,仍将其破格列入,为此后的平步青云奠定基础。康雍乾另一位重要人物——张廷玉,也是年羹尧的同榜同年。 年羹尧是个重感情的人,虽然后来成为武将,但是却特别看重自己的文人身份和科举形象,在众多同年中尤其看重鄂尔泰、史贻直两人。雍正帝即位之初,年羹尧向皇帝反复推荐这两人。不过,因为年羹尧路走得太顺,性情张扬,很多同年都对年羹尧不买账。这里我们来说两个故事。 雍正二年底,年羹尧青海凯旋,群臣望风舞拜,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人群只有史贻直立而不拜,倒是年羹尧翻身下马,过来招呼老同学。 鄂尔泰还在内务府做郎官时,就郑重告诫随年羹尧前往川陕的军中好友傅德,不要与年某人走得太近,此人行事肆无忌惮,早晚要出问题。雍正元年,鄂尔泰经年羹尧保举,从内务府郎中,被超擢为江苏布政使,却从未向年羹尧表示感谢。也正因为如此,两人却未受日后雍正皇帝“倒年”影响。 我们来理一下年羹尧的科举升迁之路。康熙三十九年,二十一岁的年羹尧考中进士,当年五月,他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即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月,年羹尧顺利通过翰林院的散馆考试,“博士后出站”,成功“留馆”,任职翰林院检讨,是从七品官。 两年后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月,年羹尧以翰林院检讨的身份,作为钦差,担任四川乡试主考官。当时的四川由于受到明清之际战争的破坏,文气不振,在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中重要性不强。即便如此,年羹尧能在二十六七岁的年纪就主持一省乡试,成为众举人的“座师”,也是得意之事。 回京后,年羹尧很快在翰林院内进行职务升转,先后担任了正六品的侍读与从四品的侍讲学士。后又以侍讲学士身份担任广东乡试正考官。年羹尧的宦途顺遂,体现了清代翰林在仕宦上突出的优越性,除了庶吉士留馆这样的高起点,年羹尧在在入仕之初的十年内,还经历了数次超擢,即破格提拔——毕竟与他资历完全相同、政治资源还更好的张廷玉直道康熙五十五年才当上内阁学士。而年羹尧提前七年就达到这个高度。 一年后,也就是康熙四十八年,是年羹尧最重要的一年。不到三十岁的年羹尧升任正三品的内阁学士,并加礼部侍郎衔,成为高级官员。随后外放四川巡抚,主政一方。 在清代,巡抚的主要职责是处理一省民政。明清之际,四川战乱频繁,人口损失极其严重。同时四川地接汉藏,多民族杂居,既是清军控御青海和硕特蒙古、西藏达赖喇嘛两大势力的桥头堡。年羹尧这个新巡抚一到四川,就想大展拳脚,产生了锻炼军事才能的追求。 康熙中期,对四川军事活动负有最高责任的是川陕总督,其官署所在地是陕西西安,而非四川境内,特别是距经常出问题的四川西部较远,交通又十分不便。除川陕总督外,最重要的武官是驻扎成都的四川提督,负责统领本省绿营兵。但年羹尧上任之初,川省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老提督岳升龙双目失明,并且因为经济问题戴罪在家。岳升龙据传为岳飞后裔,是年羹尧后来的主要助手和继任者岳钟琪的父亲。岳钟琪也是一代名将,我们后面会详细说到他。而继任的提督才德不及,难以胜任川省军务。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气盛的年羹尧上任巡抚伊始,就跃跃欲试,并上书与康熙皇帝讨论四川的山川形势、民族问题以及兵备事务,甚至直接插手军事活动。这让他与自己的顶头上司、川陕总督殷泰的关系搞得很僵,要不是康熙皇帝始终对他偏爱维护,恐怕早就官帽不保了。 到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王朝的战略形势发生很大变化,这一变化给年羹尧带来由文转武的发展契机。那一年,清廷的老对手——蒙古准噶尔部入侵西藏,攻占拉萨,试图控制达赖喇嘛,进而影响整个蒙藏地区。康熙五十七年(1718)闰八月,康熙皇帝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率军西进,调兵遣将,一场抗准援藏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在即。 鉴于四川提督康泰出师不利,身为巡抚的年羹尧向康熙皇帝请缨,带领本省绿营兵赴由川入藏的前沿重镇松潘料理军务,又主动向藏区派出谍报人员,打探蒙藏地区各方消息。更重要的是,他积极肩负起在四川全省筹备粮饷的重任,全力支援大军。此战过后,康熙帝对年羹尧的表现极为满意,信任程度与日俱增。 趁着这个机会,年羹尧上书康熙,乞求暂加以总督虚衔,并求赐以孔雀翎子。康熙皇帝立刻拍板,晋升年羹尧为四川总督,主持四川全省兵民二政!当然,康熙六十年(1721)入藏战争胜利后,康熙不但没将年羹尧四川总督的任命收回,还令年仅四十二岁的他兼辖川、陕两省,成为川陕总督,并担任大将军胤禵的后勤部长和重要军事助手。 总而言之,到康熙末年,年羹尧已经成为朝中最年轻、最重要、最受皇帝信任的封疆大吏。这更多的是他凭借个人出众的政治、军事能力取得的成就,而与他和雍亲王胤禛的主属、郎舅关系无关。换言之,雍正帝即位之后,年羹尧年纪虽轻,但其身份更倾向于先帝老臣,而非新朝新贵。更何况,除了雍亲王外,年羹尧靠着岳祖父明珠这条线,还与多位皇子有所交往,这委实不能不让本来孤立的胤禛带醋含酸。 下一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雍正帝跟年羹尧的君臣际会。 这里是读舍 FM,我是主播 Shawn ,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July 11, 2020 · 读舍 FM

ep1 年羹尧之死(一)

大家好,这里是「读舍FM」,我是主播 Shawn。 在如今社会中,只要我们一聊起历史,大概就可以分出两类人:一种是以通俗读物为主的读者,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康熙王朝》之类的。从各个书店的畅销书榜单上就可以看出这类读者基数很大。另一种读者呢,则比较小众,言必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所谓的专业读者这一类。这类读者自然也看不上那些不太严肃的历史通俗读物。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则是由北大历史学博士郑小悠创作的历史读物——《年羹尧之死》。相比较其他历史读物展开的各种宏大叙事,这本小书则聚焦在一个人一件事上,用大量史料一个点一个点深入剖析。比如书里就对着年羹尧的九十二款大罪几乎是一条条深入探讨,看着很过瘾。作家马伯庸也曾在其微博上推荐过这本小书。马伯庸也是喜欢基于历史上某个细节事件作为故事展开,后面我们会深入介绍。 回到这本书的作者郑小悠。郑小悠坦诚自己在读研之前也是个喜欢通俗读物的民科。自小喜欢看《雍正王朝》这些电视剧啊、评书戏曲、历史小说,之后也是跟我们一样,喜欢在网上跟人讨论。后来读北大的时候,她克制自己的民科趣味,强迫自己变得更专业一些,终于拿到了自己的历史博士学位。而这本小书也是她在入职国家图书馆后,利用业余时间,在微信公众号上陆续创作结集而成。 说起年羹尧,很多听众应该并不陌生,只要是讲雍正乾隆的电视剧,都可能会提到年羹尧。尤其是前几年大火的电视剧《甄嬛传》,剧中的年妃更是借着她哥哥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威名,在后宫恃宠而骄。所以在很多观众心里也形成了一些程式化的形象,如武艺高、功劳大、个性张扬跋扈等。但是他四十七岁的生命历经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功大罪,却让人颇为感慨,所以并不是个简单的脸谱化的人物。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其名与字都出自《尚书》,其中尧是字辈,“羹”取“调羹”,比喻宰相治理国家。“亮工”出自《舜典》的“钦哉,惟时亮天工!”意思是能辅佐天子以立天下之功。无论名还是字,都是要位极人臣、建功立业的意思。 清初有三个名亮工或者字亮工的名人,运气都很不好。除了年亮工外,明清之际,有文学家周亮工,先在明朝做官,后来降清,顺治、康熙年间,先后三次因为贪污、滥杀等罪名论死;勉强保住性命,乾隆年间被编入了《贰臣传》。 第二个「亮工」是康熙、雍正年间,江苏武进人钱名世,字亮工,为“江左十五子”之一。康熙癸未年高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累官侍讲。钱名世与万斯同共修《明史》,当时万斯同双目已废,仅以口述,钱名世则倾力修辞。后来万斯同逝世,钱名世因早年曾视其为老师,所以就权当孝子,主持丧仪。但事毕后,竟把万斯同的藏书全部带走。 钱名世与年羹尧乡试同年,交情颇好。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名世赋诗八首增之。雍正四年,钱名世因为附逆年羹尧以“曲尽谄媚、颂扬奸恶”获罪,被革职发回原籍。雍正皇帝为了对其进行羞辱,亲自书写“名教罪人”匾额,让钱名世悬挂在自家大门上,日后每月初一十五,常州知府、武进知县会到他家常州故居门前检查该牌匾是否悬挂。 又命在朝翰林出身的三百多名官员写诗声讨他的罪行,结成《名教罪人诗》。雍正帝审核通过后,交付钱名世辑成专集,让他自己出钱,用上好的宣纸刻印,刊行全国。其中有个叫陈万策的官员取巧写了句:“名世已同名世罪,亮工不易亮工奸”,把这几位倒霉的亮工凑在一起。 仅从这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在当时帝皇和文臣武将关系的微妙,不是非黑即白就能说得清楚的。 今天的节目差不多就是这样,我们下期接着聊年羹尧。这里是「读舍 FM」,我是主播 Shawn,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July 5, 2020 · 读舍 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