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读舍FM」,我是主播 Shawn。今天我们继续来聊《年羹尧之死》。

年羹尧家族本来姓严,祖籍安徽怀远。说来也巧,我的一位同事跟年羹尧是老乡。年家明末迁至辽东广宁,明清之际被清军裹挟入旗,隶于汉军镶白旗下。顺治十二年年羹尧的祖父年仲隆考中进士,历官知州,开始了家族的上升之路。

年羹尧父亲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广巡抚。年遐龄子女较多,其中名于世者有长子年希尧,次子年羹尧,以及幼女——雍正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也就是我们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所熟悉的年妃。我们后面再来讨论年羹尧的兄妹。

年羹尧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娶过两任妻子,第一任是权臣明珠的孙女,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女儿——叶赫那拉氏。没过几年,纳兰小姐病逝,明珠再次做媒,将自己夫人娘家的一位姑娘——英亲王阿济格一系的宗室格格介绍给年羹尧做继妻。这两次婚姻给年羹尧带来丰富的政治资源,迅速融入了明珠家族的婚宦关系网;也带来称重的政治包袱,无法摆脱许多人事关系的影响,譬如雍正皇帝的死对头、皇九子允禟这一层关系。

年羹尧无论乡试、会试,都赶上了响榜。某些年份的科举考试人才辈出,一科同年之内,名在当时后来又流芳百世的大人物就有好几位,其他人就靠沾同学的光,也差不到哪里去。这就叫作“响榜”。有清一代,论仕途,最响的榜当属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李鸿章、张之万、沈桂芬、郭嵩焘、马新贻等人物都是那一榜的同科同年。

康熙二十八年,二十岁的年羹尧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这一年的乡试非同寻常。

顺天乡试又称“北闱”,考场设在京城,考生结构复杂,不但包括顺天府和直隶地区的普通生员,还有大量八旗子弟和京官子弟和国子监的监生贡生。这年的顺天乡试一发榜,大家发现,中举的考生中高官子弟比例奇高,一时舆论哗然。落榜考生集合在一起写了一篇极为生动犀利的“檄文”到处张贴。这篇“檄文”写得异常生动具体,内中备述新科举人的背景来路、关节嘱托、行贿数量,一一罗陈,如同现在互联网“人肉搜索”一般。不但如此,怒不可遏的落第秀才们还特邀当时的“金牌编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以此为素材,创作昆曲剧本《通天榜传奇》在京城巡演,宣扬此事。

事情闹得沸反盈天,一直捅到御前。康熙皇帝勃然大怒,立即将两主考下狱,派大员彻查。随后又亲自出题,命皇子监场,对本科中式举人进行全员复试。然而复试试卷经康熙帝亲自阅看,得出的结论却是中式举人的文字大多流畅可观,录取名次似乎整体上还比较公正。

官宦子弟由于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乡试中成绩更为突出,其实有很大的合理成分,未必就是行贿舞弊的结果。康熙皇帝想来也是心知肚明,只是为了平息舆论,显示朝廷对于平民子弟的格外照顾,不得不摆出义正词严的姿态。在事情处理完毕后,他又进一步调整制度:要求以后的顺天乡试要专门为中高级官员子弟辟出名额,不能任其中式人数无限膨胀,侵害寒门利益。

抛开这场群体性事件不说,这一科顺天乡试英才云集,最出名的一位是年羹尧,另一位是雍正西南年间改土归流的主持者,乾隆年间头号重臣鄂尔泰。

年羹尧在次年的殿试发挥出色,考卷被列入前十,进呈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却特别下旨将凡属大臣子弟,一律置于三甲,将一、二甲的高第留给平民子弟。但是在选拔翰林院庶吉士时,仍将其破格列入,为此后的平步青云奠定基础。康雍乾另一位重要人物——张廷玉,也是年羹尧的同榜同年。

年羹尧是个重感情的人,虽然后来成为武将,但是却特别看重自己的文人身份和科举形象,在众多同年中尤其看重鄂尔泰、史贻直两人。雍正帝即位之初,年羹尧向皇帝反复推荐这两人。不过,因为年羹尧路走得太顺,性情张扬,很多同年都对年羹尧不买账。这里我们来说两个故事。

雍正二年底,年羹尧青海凯旋,群臣望风舞拜,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人群只有史贻直立而不拜,倒是年羹尧翻身下马,过来招呼老同学。

鄂尔泰还在内务府做郎官时,就郑重告诫随年羹尧前往川陕的军中好友傅德,不要与年某人走得太近,此人行事肆无忌惮,早晚要出问题。雍正元年,鄂尔泰经年羹尧保举,从内务府郎中,被超擢为江苏布政使,却从未向年羹尧表示感谢。也正因为如此,两人却未受日后雍正皇帝“倒年”影响。

我们来理一下年羹尧的科举升迁之路。康熙三十九年,二十一岁的年羹尧考中进士,当年五月,他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即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月,年羹尧顺利通过翰林院的散馆考试,“博士后出站”,成功“留馆”,任职翰林院检讨,是从七品官。

两年后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月,年羹尧以翰林院检讨的身份,作为钦差,担任四川乡试主考官。当时的四川由于受到明清之际战争的破坏,文气不振,在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中重要性不强。即便如此,年羹尧能在二十六七岁的年纪就主持一省乡试,成为众举人的“座师”,也是得意之事。

回京后,年羹尧很快在翰林院内进行职务升转,先后担任了正六品的侍读与从四品的侍讲学士。后又以侍讲学士身份担任广东乡试正考官。年羹尧的宦途顺遂,体现了清代翰林在仕宦上突出的优越性,除了庶吉士留馆这样的高起点,年羹尧在在入仕之初的十年内,还经历了数次超擢,即破格提拔——毕竟与他资历完全相同、政治资源还更好的张廷玉直道康熙五十五年才当上内阁学士。而年羹尧提前七年就达到这个高度。

一年后,也就是康熙四十八年,是年羹尧最重要的一年。不到三十岁的年羹尧升任正三品的内阁学士,并加礼部侍郎衔,成为高级官员。随后外放四川巡抚,主政一方。

在清代,巡抚的主要职责是处理一省民政。明清之际,四川战乱频繁,人口损失极其严重。同时四川地接汉藏,多民族杂居,既是清军控御青海和硕特蒙古、西藏达赖喇嘛两大势力的桥头堡。年羹尧这个新巡抚一到四川,就想大展拳脚,产生了锻炼军事才能的追求。

康熙中期,对四川军事活动负有最高责任的是川陕总督,其官署所在地是陕西西安,而非四川境内,特别是距经常出问题的四川西部较远,交通又十分不便。除川陕总督外,最重要的武官是驻扎成都的四川提督,负责统领本省绿营兵。但年羹尧上任之初,川省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老提督岳升龙双目失明,并且因为经济问题戴罪在家。岳升龙据传为岳飞后裔,是年羹尧后来的主要助手和继任者岳钟琪的父亲。岳钟琪也是一代名将,我们后面会详细说到他。而继任的提督才德不及,难以胜任川省军务。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气盛的年羹尧上任巡抚伊始,就跃跃欲试,并上书与康熙皇帝讨论四川的山川形势、民族问题以及兵备事务,甚至直接插手军事活动。这让他与自己的顶头上司、川陕总督殷泰的关系搞得很僵,要不是康熙皇帝始终对他偏爱维护,恐怕早就官帽不保了。

到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王朝的战略形势发生很大变化,这一变化给年羹尧带来由文转武的发展契机。那一年,清廷的老对手——蒙古准噶尔部入侵西藏,攻占拉萨,试图控制达赖喇嘛,进而影响整个蒙藏地区。康熙五十七年(1718)闰八月,康熙皇帝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率军西进,调兵遣将,一场抗准援藏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在即。

鉴于四川提督康泰出师不利,身为巡抚的年羹尧向康熙皇帝请缨,带领本省绿营兵赴由川入藏的前沿重镇松潘料理军务,又主动向藏区派出谍报人员,打探蒙藏地区各方消息。更重要的是,他积极肩负起在四川全省筹备粮饷的重任,全力支援大军。此战过后,康熙帝对年羹尧的表现极为满意,信任程度与日俱增。

趁着这个机会,年羹尧上书康熙,乞求暂加以总督虚衔,并求赐以孔雀翎子。康熙皇帝立刻拍板,晋升年羹尧为四川总督,主持四川全省兵民二政!当然,康熙六十年(1721)入藏战争胜利后,康熙不但没将年羹尧四川总督的任命收回,还令年仅四十二岁的他兼辖川、陕两省,成为川陕总督,并担任大将军胤禵的后勤部长和重要军事助手。

总而言之,到康熙末年,年羹尧已经成为朝中最年轻、最重要、最受皇帝信任的封疆大吏。这更多的是他凭借个人出众的政治、军事能力取得的成就,而与他和雍亲王胤禛的主属、郎舅关系无关。换言之,雍正帝即位之后,年羹尧年纪虽轻,但其身份更倾向于先帝老臣,而非新朝新贵。更何况,除了雍亲王外,年羹尧靠着岳祖父明珠这条线,还与多位皇子有所交往,这委实不能不让本来孤立的胤禛带醋含酸。

下一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雍正帝跟年羹尧的君臣际会。

这里是读舍 FM,我是主播 Shawn ,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