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读舍FM」。之前的节目我们聊了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和《基地系列》的大致介绍,今天我们就接着聊《基地系列》。
在网上看到一些网友对于《基地系列》的评价并不高:平淡,远没有现代很多科幻作品来得刺激。这就是科幻或者推理这些类型小说的一个局限性,就如同我们现在看过去的推理小说一样,看不到一半就能猜到凶手是谁,作案手法如何。毕竟一个设定被玩了几十年,谁会觉得无趣。
我们在看当代的一些科幻作品的时候,会看什么?比如说《钢铁侠》中钢铁套装,我们欣赏其机械美感;我们也相信《星际迷航》中的曲速引擎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得到发明实现;《三体》中的二向箔即使是来自高纬度的文明种族,我们也认同其科学上的合理性。
我们再来看看儒勒凡尔纳的经典科幻作品《环游世界八十天》,该书于1873年出版。整篇故事现在读者看来大概会觉得应该是一部冒险小说,看不出什么科幻的元素。但换个角度来看,对于十九世纪的多数人来说,一辈子都可能没离开过自己生活过的那座城市,更别提环游世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发展对人类活动范围的影响,而活动范围的增长,又增加了原来分散在全球各地不同种族文明之间的交汇流通。所以这里又可以提出科幻小说另一个要素: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关注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结构潜在的影响。很多科幻作家在过去一百年内设想的科学技术,在如今或已经实现,或有一些太过激进或者说荒诞,可能也永远实现不了。所以真正能超脱时代局限或者自身局限的科幻小说,往往关注的是对人类自身的反思。
约翰·坎贝尔延续了儒勒凡尔纳对科幻作品的认知范式,确定了《惊奇故事》杂志的选稿思路:“写真正的科学”、“用现实手法描写超现实的题材”、“用过去式描写将来的事物”、“对科技和进步保持乐观态度”等。这些思想确定了我们后来所谓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基调,也是我们现在阅读科幻作品时所持有的印象。所以说科幻小说是在书写未来历史。
我们来看看可以说是在书写未来历史的基地系列。基地系列故事选择了一个横跨上万年尺度来观察文明力量的兴衰起落。有不少科幻小说以未来社会作为主题的,比如《1984》,对,很多人对《1984》抱有政治寓言的刻板印象,其实这应该是一本描写未来社会的反乌托邦科幻小说。相对于《1984》着手描写未来社会的状态,《基地》系列故事则更关注社会如何变化,就如同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帝国兴衰一样。
基地系列故事一开始的「基地三部曲」由9篇中短篇小说组成。1965年,“基地三部曲”获得“史上最佳系列小说”(Best All-Time Series)的特别雨果奖。这是个一次性的奖项,因此直到如今,它仍是唯一获此殊荣的系列。该系列的故事奠定了一个银河帝国的庞大世界观,影响了后世很多作品,比如《星球大战》。
阿西莫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他所构想的庞大世界观,通过一个个短篇故事逐渐展现了出来。在 1946 年的一本选集中,坎贝尔简单介绍了这种手法:
在早期科幻小说中(比如 H·G· 威尔斯的作品,以及 1938 年之前创作的绝大多数科幻),作者习惯于花大量时间铺垫,试图带读者追溯故事开始前的背景。优秀的当代科幻作者则摸索出了一些真正有效的手法,在不影响故事连贯性的前提下,将大量的背景信息和相关材料融合其中。这至关重要,故事开始时,一个完整的新世界必须同时被构筑起来。
银河帝国已经持续上万年之久,不过川陀大学的教授哈里·谢顿却基于他发明的心理史学研究指出帝国的命运将走到尽头。它将在下面半个世纪里分崩离析,人类文明衰退将陷入数万年的黑暗时期。为了避免这样的命运,哈里·谢顿开始了他的「谢顿计划」,他召集了近十万学者在银河边缘的端点星建立基地,以保存科学和艺术的火种。他基于心理史学预言「谢顿计划」将使基地成为第二帝国,使人类黑暗时期缩短至千年。在基地的早期,果然如同谢顿预言一般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危机,同时总有英雄一般的市长站出来解决了危机。他们通过宗教、经济贸易,控制了银河边缘的大部分星系。而当帝国将军挟帝国最后的余威来攻打基地,而最后帝国内部的政治分裂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就这样,人们对谢顿计划的崇拜达到了顶峰。
故事中人物无论是在尝试迎合或是逃避哈里·谢顿作出的预言,都无法撼动这样史诗般的命运。「心理史学」则给予这样的宿命观一个合理化的解释:“谢顿计划”代表的是一股无可憾动的社会作用,由遍布银河的人类,数以兆亿的心智所带动,任何力量都莫与之争。同时阿西莫夫也在故事中探讨了个人主义和社会命运之间的关系。谢顿计划也同时需要深谋远虑的个体,基地早期市长塞佛·哈定和侯伯·马洛,领导大局,解决了数个预言中的「谢顿危机」。同时「骡」这样具有强大精神控制能力的心灵能力者,在预料之外攻陷了基地,颠覆了「谢顿计划」。「心理史学」可以基于群体趋势预测未来,却无法预测个体。所以谢顿又安排了第二基地在暗中修正「谢顿计划」。
三部曲中,基地世界观设定宏大,故事设定上最重要的技术是核技术。毕竟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核能应用大概是社会讨论最多的未来科技。在基地故事中,对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缺乏想象力:科研人员依然靠计算尺来做计算。对报纸的想象力仅限于报社可以直连印刷机来印报纸。对于经历过赛博朋克风科幻小说的我们来说,这很难提取什么兴趣。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科幻小说的时代局限吧。不过优秀的科幻小说并不是要对未来作出精确预测,而是在科幻设定下对人类自身的观察和解构。
故事发展到了基地后传,在后传中作者完全抛开了三部曲中的细节问题,开创了全新的视野。基地已经掌控了银河大部分的星系。却仍有人认为第二基地根本没有被消除。议员葛兰·崔维兹走上了明面寻找地球,暗中再次寻找第二基地的路途。然而除了第二基地,又出现了新的精力能力者组织:一整颗行星共用一个意识的神秘行星盖娅。
这里用到了一个有趣的假说:盖娅假说,是由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在1972年提出的一个假说。他认为:“地球整个表面,包括所有生命(生物圈),构成一个自我调节的整体,这就是盖亚。所以也可以说地球是一个大的有机体。”洛夫洛克设计了一个只拥有白色和黑色雏菊世界模型。在这个雏菊世界中,黑色雏菊容易吸收阳光很快从赤道繁衍到两极。由于黑色吸收了大量热量,让星球升温,也让白色雏菊从赤道开始生成起来。但是白色反射阳光,让星球温度下降。所以黑白雏菊数量就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后来太阳变化导致日照温度升高,黑色雏菊不耐高温随之减少,白色雏菊增多。但是由于反射了太多阳光,白色雏菊的数量也随之稳定下来。这样雏菊世界总体保持在一个适宜雏菊生存的均衡气温之下。而像地球这样拥有更多物种的系统会让这样的模型更加稳定。
回到基地故事中来,「人类行为从不改变」这是心理史学所体现的核心概念,也透露出作者阿西莫夫对人类的悲观态度。银河系的未来应该是第二基地,还是盖娅这样的新型文明。葛兰·崔维兹最后选择了盖娅这一全新的生命形态。而在下面的冒险中,他遇到了可以自己合成能量的新人种——索拉利人。地球已经充满了反射性,毫无生命。而在月球上,他见到了一个守护人类上万年的机器人丹莫次尔,丹莫次尔则是机器人系列的主角机器人(丹尼尔·奥利瓦的化名)。丹莫次尔选择与小索拉利人菲龙结合也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悲观。同时崔维兹了解了在仙女座还存着外星文明,银河系文明将在未来面临新的威胁。在这里基地系列终于跟机器人系列融合成了一个世界观。
至此,谢顿计划才进行了五百年。面对计划外出现的种种因素,谢顿计划如何推进,大概作者阿西莫夫都没有头绪,所以他转去写了前传。在基地前传中,对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做了整合。讲述了年轻时的哈里谢顿在丹莫次尔帮助下躲避帝国追捕并创建心理史学的故事。后来在丹莫次尔的建议下,帝国皇帝克里昂一世任命谢顿为银河帝国的首相。克里昂一世意外被杀,川陀军队接管了帝国,谢顿被迫离开他的首相职位,开始专心他的心理史学研究。Apple TV+ 拍摄的基地故事,似乎就是对应的这个时期的故事。
基地故事系列体现了阿西莫夫在宏大世界观设定下举重若轻的叙事能力,也获得了「人类想象力的极限」这一极高评价。
基地故事差不多就这样,后面我们会接着聊黄金时代的其他作品。我们下期节目再见吧!